|
当前位置:含有“鹿”的本草词语列表 |
|
|
·鹿血 [ 释义:鹿血(《千金?食治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血液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采集】宰鹿时取血,风干成紫棕色片状即成。
【性味】①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。"②《医林纂要》:"咸,热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虚,和血。治虚损腰痛,心悸,失眠…… ] |
·鹿角胶 [ 释义:鹿角胶(《本经》)
【异名】白胶(《本经》),鹿胶(《本经逢原》)。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。
【制法】熬制时间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间。先将鹿角锯成小段,长10~15厘米。置水中漫漂,每日搅动并换水1~2次,漂至水…… ] |
·鹿尾 [ 释义:鹿尾(《青海药材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尾巴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采集】将鹿尾由尾椎骨处割下,挂起阴干;或将割下的带毛鹿尾,入水中浸润,取出,除去根部残肉、油脂,剪去毛茸及外面老皮,再用海浮石搓光,用线穿挂通风处阴干,后…… ] |
·鹿角霜 [ 释义:鹿角霜(《品汇精要》)
【异名】鹿角白霜(《本草蒙筌》)。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。(制法)现在所用的鹿角霜,均是提制鹿角胶后剩下的残渣(详鹿角胶条),而古代在制取鹿角霜的过程中,有不提出胶质者,也有加入其…… ] |
·鹿蹄根 [ 释义:鹿蹄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【异名】绿泥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鼠李科植物冻绿的根、根皮或树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冻绿,又名:红冻、狗李、油葫芦子、搭绿皮、大脑头、过路黄,小黄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3~4米。小枝通常不具刺,或顶端…… ] |
·鹿骨 [ 释义:鹿骨(《别录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骼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性味】《药性论》;"味甘,微热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虚羸,强筋骨。①《别录》:"安胎,下气。"②《千金?食治》:"主内虚,续绝伤,补骨,可作酒。"③《唐本…… ] |
·鹿寿草 [ 释义:鹿寿草(《陕西中药志》)
【异名】鹿寿茶、鹿衔草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【来源】为鹿蹄草科植物日本鹿蹄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日本鹿蹄草多年生常绿草本。茎直立,近圆形,或略具角棱。单叶互生,近于丛出;叶片卵圆形,先端圆,全缘或有细疏锯齿,基部…… ] |
·鹿角菜 [ 释义:鹿角菜(《食性本草》)
【异名】猴葵,鹿角(《南越志》),纶(《通志》),赤菜(《闽书》),山花菜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【来源】为海萝科植物海萝的藻体。
【植物形态】海萝藻体紫红色,高4~10厘米,可达15厘米;自盘状固着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…… ] |
·鹿耳翎 [ 释义:鹿耳翎(《本草求原》)
【异名】鹿耳苓、鹿耳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八十缺、毛六猬、六角瓣、六什头、六毒草,八楞风、八面风、蜡达草、六十瓣、六角心、羊仔菊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臭灵丹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辘轴风(《陆川本草》),四方根(《南…… ] |
·鹿肉 [ 释义:鹿肉(《别录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肉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水分75.76%,粗蛋白质19.77%,粗脂肪1.92%,灰分1.13%。
【性味】甘,温。①《别录》:"温。"②《千金?食治》:"味苦,温,无毒。…… ]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