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当前位置:含有“鹿”的本草词语列表 |
|
|
·鹿尾 [ 释义:鹿尾(《青海药材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尾巴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采集】将鹿尾由尾椎骨处割下,挂起阴干;或将割下的带毛鹿尾,入水中浸润,取出,除去根部残肉、油脂,剪去毛茸及外面老皮,再用海浮石搓光,用线穿挂通风处阴干,后…… ] |
·鹿耳翎 [ 释义:鹿耳翎(《本草求原》)
【异名】鹿耳苓、鹿耳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八十缺、毛六猬、六角瓣、六什头、六毒草,八楞风、八面风、蜡达草、六十瓣、六角心、羊仔菊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臭灵丹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辘轴风(《陆川本草》),四方根(《南…… ] |
·鹿蹄根 [ 释义:鹿蹄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【异名】绿泥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鼠李科植物冻绿的根、根皮或树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冻绿,又名:红冻、狗李、油葫芦子、搭绿皮、大脑头、过路黄,小黄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3~4米。小枝通常不具刺,或顶端…… ] |
·鹿髓 [ 释义:鹿髓(《别录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髓或脊髓。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性味】《别录》:"味甘,温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阳益阴,生精润燥。治虚劳羸弱,肺痿咳嗽,阳痿,血枯。①《别录》:"主丈夫女子伤中,脉绝,筋急,咳逆,以酒服…… ] |
·鹿骨 [ 释义:鹿骨(《别录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骼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性味】《药性论》;"味甘,微热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补虚羸,强筋骨。①《别录》:"安胎,下气。"②《千金?食治》:"主内虚,续绝伤,补骨,可作酒。"③《唐本…… ] |
·鹿角胶 [ 释义:鹿角胶(《本经》)
【异名】白胶(《本经》),鹿胶(《本经逢原》)。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。
【制法】熬制时间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间。先将鹿角锯成小段,长10~15厘米。置水中漫漂,每日搅动并换水1~2次,漂至水…… ] |
·鹿角草 [ 释义:鹿角草(《泉州本草》)
【异名】小鬼叉子、鬼针草(《江苏野生植物志》),山黄连、土黄连、不怕日草(《泉州本草》),鬼疙草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,刺针草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。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小花鬼针草一年生…… ] |
·鹿皮 [ 释义:鹿皮(《纲目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皮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炮制】用温水浸泡,去净毛、垢,切成小块,风干。
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咸,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纲目》:"一切漏疮,烧灰和猪脂纳之,日五、六易,…… ] |
·鹿脂 [ 释义:鹿脂(《唐本草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。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唐本草》:"主痈肿死肌,温中,四肢不随,风头,通腠理。"②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疗面疱疮,频频涂之。"…… ] |
·鹿齿 [ 释义:鹿齿(《唐本草》)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牙齿,动物形态详"鹿茸"条。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唐本草》:"主留血,鼠瘘,心腹痛。"②《本草蒙筌》:"理鼠瘘,攻疮毒,水磨湿涂。"…… ]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