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纲目词典logo
  词语: 狐肉
  解释: 狐肉(《唐本草》) 【来源】为犬科动物狐的肉。 【动物形态】狐(《诗经》),又名:龙狗、毛狗。体长60~90厘米,尾长40~60厘米,体重5~10公斤。外形似狗而略细长,颜面部狭,吻尖,耳大,四肢比较短,肛门附近有臭腺,能分泌可憎的狐骚气味。尾毛蓬松。毛色变异很大,一般头部灰棕色,耳背面黑或黑褐色,唇和下颏到前胸部暗白色。背红棕色,颈、肩和身体两侧稍带黄色。胸腹部白色或黄白色。尾部与背色相同,尾尖端白色。四肢浅褐色或棕色,外侧有宽狭不等的黑褐色纹。栖居森林、草原、丘陵等处的树洞或土穴中。嗅觉、听觉发达,昼伏夜出,行动敏捷。食性很杂,喜食老鼠、野兔、各种野禽;此外,亦食昆虫、蛙、鱼及野果;有时盗食家禽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青海等地。本动物的头(狐头)、四足(狐四足)、心(狐心)、肝(狐肝)、胆(狐胆)、肠(狐肠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 【性味】甘,温。①《食疗本草》:"温,有小毒。"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暖,无毒。"③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补虚暖中,解疮毒。治虚劳,健忘,惊痫,水气黄肿,疥疮。①《唐本草》:"作腥食之,主疥疮久不差者。"②孟诜:"补虚,又主五脏邪气。"③《医学入门》:"补虚,治健忘。"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水积黄肿。" 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煮食或煎汤,4~8两。 【选方】①治惊痫,神情恍惚,语言错谬,歌笑无度:狐肉一片及五脏,治如食法,豉汁中煮,五味和作羹或作粥、炙食,并得。京中以羊骨汁鲫鱼替豉汁。(《食医心镜》狐肉羹)②治水积黄肿:狐肉配陈腊肉炖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③治疥疮不瘥:狐肉、一支箭,夏枯草、蒲公英、侧耳根。共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  浏览: 85


本草知识推荐
·李时珍不畏行医难
·本草纲目大辞典内容说明
·南瓜瓤的功效与作用、禁忌和食用方法
·木天蓼的功效与作用,木天蓼的副作用
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简介
·医药健康包括哪些方面
·《本草纲目》的取材与撰写
·“本草”一词,首见于汉成帝建始二年
·《本草纲目》版本颇多 主要有四大版本
·名言名句12条:医者,仁术也。

 >> 友情链接
古汉字字典 太原房屋安全检测 虚拟手机号码 山西专利申请 绿色管理体系认证 郴州男科医院 游戏网 零之战线 周公解梦-人物